-------------------------------准备阶段----------------------------------
一、科学假设
一份国自然基金申请书中,所提出的科学假设是核心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课题的创新性、逻辑性。正如行文需要构思,建立科学假设是撰写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第一步。
一个符合国自然评审口味的科学假设一般是这样的:在某临床问题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中,靶标分子X通过介导Y通路(分子)产生Z效应。举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问题)的CTC中(循环肿瘤细胞,科学问题),X基因通过介导WNT通路产生促进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的效应作用。凝练成题目就是:X介导WNT通路在肠癌肝转移CTC调节血管侵入中的分子机制。
在国自然的官网上搜索中标基金的题目,预先学习本领域内科学假设的常规要素,比如你可以借鉴别人课题的临床问题和科学问题,用自己的分子机制来套,在动笔之前,先将科学假设提炼出来。
提示1:靶标分子X可以是基因、RNA、非编码RNA或是蛋白,Whatever,总之是有一定前期工作,具有创新性的分子。切忌直接从文献引用过来,这一理由无法说服评审。
提示2:临床问题可以粗线条,但科学问题不可过大,一项基金只要在一个点上做出突破即可。之所以必须有通路机制设计是因为目前国自然没有机制方面的前期基础基本枪毙。
二、综述整理
完成科学假设后,需要总结三份小综述:1、关于你研究的临床问题。现状、解决的思路、依然存在的不足;2、关于你研究的科学问题。既然临床还有问题需要解决,必然是向基础研究要答案。需要注意,比如肿瘤转移可以涉及EMT,MET,CTC,干细胞、微环境、免疫逃逸等纷繁复杂的细节方向,这些科学问题择一即可,无需面面俱到;3、关于你研究的靶分子。你选择的靶分子是用来解开科学问题的钥匙,换句话说靶分子的某种调节机制一定在你所研究的科学现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立论的基础,所以靶分子的研究背景也需要综述。
第一份临床问题的综述,600-800字,5篇左右参考文献。第二份科学问题的综述,800-1000字,15篇左右参考文献。靶分子的综述也需要800-1000字,如果靶分子很新没有参考论文,可考虑综述家族分子或结构域功能等,10-15篇参考文献。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将综述材料组织好,可以避免一边查文献一边写作标书的尴尬,保证思路的完整性。
三、前期工作
在动手撰写申请书前,另一项需要前置完成的工作是整理课题相关前期工作,前期工作并非罗列申请人科研背景,而是展示课题立论的推理过程,对逻辑性有较高要求。根据已有的科学假设:在某临床问题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中,靶标分子X通过介导Y通路(分子)产生Z效应。至少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陈述:1、如何从临床问题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中聚焦到X(比如用何种方式筛选和验证获得);2、X分子确实具有Z效应功能(体外、体内实验);3、X分子执行Z功能依赖于Y通路(通路阻断实验,通路分子的调控关系验证)。
前期工作的总结以SCI论文的要求为呈现形式,以小标题组织逻辑性,层层递进,图片进行合理组合,图例规范。如果申请人的前期工作已经发表论文,则这项工作会更简单,只需将论文中主要的结论导入,可信度也很强。但大部分申请人都没有就前期工作预先发表文章,因此只能以实验数据来尝试说服评审专家。草率的作图,混乱的标注以及一个实验一张Fig的表现方式都会给人不够专业的印象,降低了打动评审的可能性。
此外,申请人所在科室平台对课题相关的科研积累及工具模型也可作为前期工作总结在自己的申请书中,主要包括:针对靶标的临床意义研究;为科学问题研究所做的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前人完成的各种基因水平、RNA或蛋白水平差异分子筛选的工作,从而构成课题的来源。
前期工作是国自然要求十分苛刻的一个方面,强调研究的系统性。在提出临床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体现自己的观点、引用自己的文章;在综述科学问题进展时,也可以重点阐述自己在这一领域中的工作基础;交代聚焦X分子的原因和立论科学假设时更需要扎实的研究证据,因此前期工作的组织可以说是基金的基石。
-------------------------------写作阶段----------------------------------
一、撰写顺序
申请人简历、工作条件、研究成果可以脱离于标书主体内容单独整理;工作基础需要在准备阶段完成;研究方案中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经费申请说明有模板可以参考,建议标书主体部分基本定稿后最后填写。
除了上述可以单独完成的模块,剩下部分写作顺序相对固定,建议: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特色与创新→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技术路线→摘要。之所以将技术路线和摘要放在最后,是大部分情况下的修改都会牵涉到此两项内容,为增加效率,特意放在其他内容基本定稿后再撰写。
二、写作提纲的内在逻辑
写作提纲起点是一项科学假设,我们依然从科学假设开始展开:在某临床问题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中,靶标分子X通过介导Y通路(分子)产生Z效应。关于准备阶段的综述如何编排成立项依据在第二份材料——“写作提纲”中有详细描述。
立项依据是国自然申请书中写作难度最大的部分,尤其强调逻辑严密,以科学假设为基础,按照固定的推演过程来展开是很安全的做法,从这一方面而言,基金申请书很像八股文,潜在的台词是:在扎实的理论(文献引用)和前期实验基础上,我们提出科学假设,而X→Y→Z的假说应该是解开我们所研究临床科学问题的钥匙,其中的调节机制对于提升深刻理解X在某一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角色,提升其临床转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尚未阐明,因此我们在本项目中拟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来进一步完善其科学认识,给我一次资助,还你一个惊喜。
根据科学假设提出后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明确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前期工作整理完后,思考自己的研究还缺少哪些成果,在项目研究内容中予以安排。一般我们从临床组织样本、细胞学、动物水平和分子调控机制这四个层次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探讨,由此能够清晰体现申请人的缜密思路和科研素养。研究目的无法脱离于研究内容而存在,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每写一项研究内容就可以总结一个目的,当研究内容拓展完毕,研究目的自然也破壳而出了。
建议把特色与创新和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放在一起整理,这也是个人的一点经验和创新。两者之间同样可以构成对应关系:每一个创新点都是一个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比如我们发现了X分子调控Y通路,这一点未见报道,是创新点,那么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可以是:X分子如何调控Y通路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析。再比如X分子在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中表现出与预后相关(或者项目中计划研究这一点),由此提出X分子在疾病中的标志物价值是我们的创新,那么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可以描述为X分子与临床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对于写作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一种写法:即申请人运用了XX方法(研究方案某一条),说明了XX问题(研究内容某一点),又运用了XX方法(研究方案另一条),说明了XX问题(研究内容另一点),最后就证明了XX(研究目的)——把实验设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糅合起来写,这其实也说明了申请书几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
研究方案是相对个性化的,虽然对于搞基础的人来说,实验设计基本有套路,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但医生做科研难以打通任督二脉,因此总感觉研究方案纷繁复杂,没有头绪。精读文献是一剂良药,总的来说,可以要按照一篇10分以上的文章的工作量来设计面上项目,要按照5分以上的档次设计青年基金。立项依据是完全中国特色的,但基金在研究方案设计上与SCI文章十分相似,有套路可循,因此深度剖析与本课题思路一致的文献可作详细参考。比如研究CTC,有很多研究CTC的高水平文章,我要做的是A分子,但是有一篇B分子的文章也是做跟我一样的肿瘤方向,于是其中的大部分细胞、动物和临床相关性研究可借鉴,只是机制研究模式根据分子特点略有不同,但我也可以再参考其他文献的思路。
技术路线和摘要放在最后来整理,是因为这两项在其他内容修改时必然要修改,为避免重复劳动,故有此策略。技术路线作图推荐用Office Visio和PowerPoint软件,前者就是一个流程图工具,功能强大,而PPT用熟练后效率很高,修改也较为方便。
三、一些内容模板和标书范文
有些过于套路化的内容,可以作为写作间歇调节的工具,在思考疲累的时候,轻松完成,反正不会太费周章,包括可行性分析、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工作条件、申请人简历和经费使用说明。请逐一查看模板,基本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预算偏差可能影响资助,申请人简历必须突出科研实力,其他三点对基金能否中标干预甚微。在我看来,立项依据能够基本左右评审的意见,其他部分只要坚持不犯错,体现出与立项依据相当的水准即可,因此我会在立项上花一半以上时间,接下来的内容有了之前的模版,可谓轻车熟路,一蹴而就。
标书范文是我这两天赶制的,说实话没花太多时间,但用于教学目的应是足够了,从中大家可以体会我在这份说明文件和写作提纲中所谈到的种种技巧,最主要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内容框架和逻辑结构。一份标书是否中标与申请人背景有莫大关系,这当然是一份能够获得资助的申请书,但绝大多数申请人内功不够驾驭所以无法发挥其威力,最终回馈的意见无非是申请人科研基础薄弱、课题前期工作不足、创新性欠缺等万金油评语罢了。国自然没有太多捷径可言,标书质量的提升不解决根本问题,等交完明年申请书别再耽误了,踏踏实实做点前期工作,多发文章夯实科研基础吧!
微环DNA表达双靶向抗体的癌症免疫治疗技术成为继CAR-T技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TIL技术(“肿瘤渗润淋巴细胞技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技术之后又一项获得成功的新一代治疗技术。